伺服器共享記憶體池技術的興起

當前的伺服器運算平臺技術的發展,正陷入因記憶體架構而帶來的2大瓶頸。

  • 第一個瓶頸,是發生在伺服器的元件層次,由於DRAM記憶體傳輸通道頻寬的增長,已經趕不上CPU核心數的成長,導致隨著CPU核心數的不斷增加,每單位運算核心可用的記憶體頻寬反而日趨減少,使得記憶體存取效率不彰。
  • 第二個瓶頸,則發生在資料中心的伺服器平臺應用層次,出現DRAM記憶體利用率難以提升,導致大量記憶體資源面臨低利用率的閒置窘境。

為了能夠克服這些瓶頸,促成以CXL(Compute Express Link)為代表的處理器記憶體互連技術,藉此實現跨處理器、跨裝置的共享記憶體池,不僅突破既有記憶體傳輸通道的制約,提高CPU可用的記憶體容量與頻寬,也能在CPU與周邊裝置之間,動態調整記憶體資源配置,提高伺服器的記憶體利用率。

伺服器的記憶體架構瓶頸

  • 記憶體頻寬瓶頸

過去10年以來,x86處理器的核心數提高了8到12倍,在2012年,單處理器最多不過8核心,到了2022年已增至96核心。但相對地,記憶體通道數量只從4個增加到8個與12個,僅僅提高2到3倍,遠遠跟不上處理器核心數的增長。於是,這便出現了一個弔詭的情況:越新款、越多核心的處理器,平均每個核心所能獲得的記憶體頻寬,反而越來越低,形成了運算能力的瓶頸。

而處理器直連的記憶體通道數量,主要是由處理器的接腳(Pin)數量決定,過去10年以來,x86伺服器處理器的接腳數量固然也持續增加,從LGA2011、LGA3467、LGA4094/4189,到最新的LGA4677,雖然只增加2倍多,但已經接近實體極限,主機板已經沒有更多空間,可以布置更多的處理器接腳,以及更多的記憶體直連通道了。

這也意味著,在當前的伺服器組成架構下,已經沒有增加處理器記憶體直連通道的餘裕了。

  • 記憶體利用率瓶頸

DRAM記憶體已成為大型資料中心的關鍵成本支出項目,因此,規模越大的資料中心,記憶體容量閒置所導致的成本浪費也越嚴重,對於Azure、Google這樣的雲端服務業者來說,數十%的記憶體容量閒置,幾乎等同於數億甚至十數億美元的損失。然而,在現有的伺服器組成架構下,DRAM是與CPU直連,記憶體資源也被伺服器與CPU給綁定,每一臺伺服器形同於一座記憶體孤島,即便某臺伺服器有大量記憶體閒置,也無法配置給另一臺伺服器或其他周邊裝置使用。這也就是說,當前伺服器的記憶體是靜態配置的,無法跨伺服器或跨裝置進行動態調配,因而在既有的伺服器記憶體架構下,不可能解決記憶體資源利用率過低的問題。

另一個大家面臨雪上加霜的狀況則是,隨著GPU、SmartNIC、DPU等運算加速裝置,在伺服器上的普遍應用,這些運算加速裝置各自都含有容量可觀的DRAM,因而伺服器整體記憶體資源無法充分利用的狀況,也日益嚴重。

共享記憶體池克服記憶體架構瓶頸

 

★博文內容均由個人提供,與平台無關,如有違法或侵權,請與網站管理員聯繫。

★博文作者未開放評論功能

參考來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