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l第10代 Core筆記型處理器
Intel 首批「Ice Lake」第十代 Core 處理器 本來以 10nm 製程為主要的賣點,改為推出的第二批代號「Comet Lake」的處理器,回到了 14nm 的製程,所以應當說是 Coffee Lake 的再次進化。在這批新品當中,Intel 帶來了首個 U 系列的 6 核心 / 12 線程處理器,瞄準需要更強大運算力的使用者,但相對的就沒了 Ice Lake 才有的Iris Plus 顯示。
缺少 Iris Plus 的一個明顯的影響,就是這批處理器的型號又變回了傳統的模式,以 U/Y 結尾,而非G7/G4/G1。以規格來說,Comet Lake 大致可視為是將 Ice Lake 用在顯示上的 TDP 空間,轉到運算力上,所以相同的 15W(nominal)/ 25W(config up)TDP 之下,Comet Lake 這邊的 U 系列處理器普遍有著較高的單核最大頻率及全核最大頻率,而 Y 系列則是將 nominal TDP 由 9W 降到了 7W,還能保持與 Ice Lake 相當的頻率。強調行動運算的輕薄機種,或許會更適合採用 Comet Lake 處理器。Wi-Fi 6 和 Thunderbolt 3 都是第十代產品通通有的標準配備。
Intel 第二波第十代 Core 系列處理器,Comet Lake U 升級六核心、Comet Lake Y 升級四核心
Intel 推出第十代 Core 系列處理器第二波產品,同樣瞄準行動市場,發表代號 Comet Lake U(TDP 15W)以及Comet Lake Y(TDP 7W)等 2 組產品線。與前些日子推出的 Ice Lake U(TDP 15W/28W)和 Ice Lake Y(TDP 9W)最大的不同,在於 Comet Lake 仍舊使用自家 14 奈米製程,而非 10 奈米。
Intel 第十代 Core 系列處理器代號 Comet Lake U(TDP 15W)共推出 4 款,代號 Comet Lake Y(TDP 7W)同樣推出 4 款:
Comet Lake 依舊採用現行命名規則,未如 Ice Lake 加諸內建顯示繪圖等級於型號尾部:
Comet Lake U 與前一世代 Whiskey Lake U 的異同比較。雙方均使用 Intel 14nm 製程,處理器核心微架構也都是Skylake,內建顯示繪圖仍舊是 Gen9.5(僅 Core i3-10110U 為 23 個 EU,其餘為 24 個),命名規則也相同;不同的是 Comet Lake U 各款 Turbo Boost 2.0 單核時脈推升,並追加實體六核心 Core i7-10710U 這款型號,一同封裝的晶片組 PCH CNVi 更新為能夠支援 Wi-Fi 6 AX201 的第二代版本。
Comet Lake U 相對 Whiskey Lake U 進步幅度不大,以 Turbo Boost 2.0 時脈、最高核心數量、Wi-Fi 6 AX201、DDR4-2666/LPDDR4x-2933 等改變為主:
Comet Lake U 平台功能區塊圖:
Comet Lake Y 與前一世代 Amber Lake Y 對比變化比較大一些,除了最入門款式 Core i3-10110Y 仍舊是雙核心四執行緒,其餘型號均上升至四核心八執行緒,快取容量同步增加,因此 TDP 也從 5W 調升至 7W;無線網路不意外透過 PCIe 連接 Wi-Fi 6 AX200,LPDDR3 等效時脈支援性從 1866MHz 提升至 2133MHz。
Comet Lake Y 共有 3 款型號核心數量加倍至四核心八執行緒,並支援 Wi-Fi 6 AX201、LPDDR3-2133:
Comet Lake Y 平台功能區塊圖:
若是第十代 Core 系列處理器 Comet Lake U/Ice Lake U、Comet Lake Y/Ice Lake Y則以 TDP 瓦數來做區分。倘若以功能區分,Ice Lake 較為先進導入 AVX-512、VNNI 等指令集,製程也轉進 10nm、處理器核心 IPC 效能更好、內建顯示繪圖更新至 Gen11。I/O 部分更直接整合 Thunderbolt 3,最高可以提供 4 個 Type-C 連接埠。
Ice Lake 瞄準可透過 AVX-512、VNNI 指令集、DL Boost 而獲得效能加成的應用,3D 遊戲效能也不錯。其餘行動市場則交由 Comet Lake 負責,因應最高實體六核心與相對略高的時脈,也會有 vPro 商用版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