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芝開發出48 V至1 V非隔離DC-DC轉換器IC

日期 : 2024-08-16
標籤 :
AITG /詮鼎/Toshiba/東芝半導體/ 48 V至1 V非隔離DC-DC轉換器IC

新聞內容

作者 : 東芝半導體官網
出處 : https://toshiba.semicon-storage.com/tw/company/news/news-topics/2024/06/power-management-ics-20240628-1.html

東芝開發出48 V至1 V非隔離DC-DC轉換器IC

-創新的星形三角形開關拓樸結構實現業界最高的電流密度[1]

東芝電子元件及儲存裝置株式會社(簡稱「東芝」 )發展出創新的星形三角形開關拓樸結構。對於48 V輸入和1 V輸出的DC-DC轉換器IC ,這種拓撲結構不再需要變壓器,電流密度高達790 mA/mm² ,達到業界最高水準[1] ,且功率轉換效率高達88% ,有協助為大電流應用提供更小、更有效率的高壓DC-DC電源。

隨著伺服器和資料中心DC-DC轉換器中的負載電流逐漸增加,連接線的傳導損耗[2]也不斷增加。為降低損耗,通常會將輸入電壓從12 V提高到48 V 。然而,對於目前的降壓型( Buck )拓樸結構,這種方案要求將驅動電源開關的脈衝寬度縮小四倍,這反而會增加開關損耗,降低功率轉換效率。主流解決方案是在隔離拓撲結構中使用變壓器,以增加驅動脈衝寬度,但這種方案需要大量的空間。作為替代方案,非隔離混合拓樸結構[3]採用電感器和電容器,可將體積減少10到100倍但是,每個脈衝展寬比[4]需要增加0.8到1.0個電容器。這將增加外部元件數量,促使外部引腳佈線擁塞,進而導致貼裝成本過高。

東芝開發出創新的星形三角形開關拓撲結構,這種結構將電流相對較小的輸入側開關層[5]合併在一起,並使每個脈衝展寬比所需的電容器數量減少到0.5到0.6個(圖1 )。電源接通後,重複第1步至第4步,第1步時將電容器配置為星形網路[6] ,第3步時將其配置為三角形網路[7] 。每個開關層至少需要一個電容器,透過優化開關層的數量,可以減少電容器總數(圖2 )。傳統方法基於48 V輸入電壓產生多個等分的開關層,而新方法合併小電流的開關層,從而減少電容器總數。東芝現已證實,儘管這種合併需要使用高壓開關,但與傳統非隔離混合拓撲結構中的多個低壓開關相比,所佔面積並未明顯增加,由於電流極小,因此開關尺寸可實現最小化。

東芝針對具有這種拓撲結構的測試晶片進行了分析,證實其電流密度[1]高達730至790 mA/mm² ,達到業界最高水準。主要是因為現已開發出電容較小的自舉電路,而該電路將佈局面積減小61% (東芝的測量結果)。為進一步提高轉換效率,東芝還開發了電平轉換器電路[8] ,此電路支援主動偏壓電流方案,可將偏壓電流減小達92% ,並且已證實可實現高達88%的功率轉換效率(圖3 )(東芝的測量結果)。東芝將進一步完善此拓樸結構,儘早推出新產品。

東芝已在6月16日至20日美國夏威夷舉行的國際半導體會議「2024 IEEE VLSI技術與電路研討會」上介紹了該技術的詳細資訊。

[1] :東芝在2024年6月針對48 V至1 V DC-DC轉換器IC進行了研究,此IC採用完全整合的功率開關,轉換效率超過80% ,開關頻率大於2.5 MHz 。
[2] :傳導損耗:電流流過電子元件及其線路時所產生的功率損耗。在此過程中消耗的電能以熱形式釋放
[3] :非隔離混合拓撲結構:使用電感器和電容器組合代替變壓器,實現脈衝展寬比的電路拓撲結構。
[4] :每個脈衝展寬比所需的電容器數量:即所需的電容器數量除以脈衝展寬比的值,用於衡量電容器冗餘度。
[5] :開關層:在非隔離混合拓樸結構中,透過開關中間節點所形成的開關分區。降壓型( Buck )拓樸結構中僅有一個開關層,其開關振幅即輸入電壓。
[6] :星形網:佈線方式呈星形的結構。
[7] :三角形網:佈線方式呈三角形的結構。
[8] :電平轉換器電路:將波形相同的輸入訊號的電壓位準轉換為不同電壓位準的電路。通常, DC-DC轉換器的每個電源開關都需要一個電平轉換器電路,因為這些開關採用堆疊連接結構,每個開關的參考電壓值也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