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nsor HDR模式簡介

攝像頭的曝光能力遠沒有人眼那麼智慧,無法對一副圖片中的暗處(背光場景,陰影等)和亮處(陽光,燈光等)進行智慧識別並加以調節,導致暗處太暗或亮處太亮。當拍攝背對陽光的人物像,室內室外亮度差別大,背光場景等,我們都可以打開HDR(High Dynamic Range,高動態範圍)功能,擴大圖像動態範圍,提高圖像品質。

比如下面的圖,人臉全部都拍出來了

HDR手機端實現原理


在做HDR之前,一般相機要拍兩到三幅不同的照片。

  • 左邊這張是欠曝圖,曝光時間較短,可以看到關於太陽的細節表現得很好。
  • 中間這張是正常曝光圖,曝光時間中等,此時天空整體層次表現正常。
  • 右邊這張是過曝圖,曝光時間較長,山景和地面等暗處區域變得清晰可見。

手機要做的就是取長補短,通過演算法把3張照片中明暗表現優秀的部分提取出來,融合成一張新的圖像。

上面講的是基於手機平臺端的HDR實現方式,也可以稱為幀序列HDR,需要藉助其他硬體或者手機處理器來完成。

Sensor HDR模式

然HDR效果這麼好,豈不是只用它啦? 走到哪拍到哪,隨手一按都是大片? HDR雖好,但是也存在很多應用限制,讓我們逐一分析HDR技術面臨的實際挑戰。

鬼影(DOL-HDR或Staggered-HDR)

傳統HDR技術是根據多張不同曝光圖像來合成一張,而「敵不動,我不動」的理想拍攝情景畢竟少有,手持拍照可能會抖,被拍攝物體運動太快,拍下來的三張圖片可能會有所不同,強行合成後就會造成如下鬼影現象。


如何解決鬼影現象

沒人想在正常的照片里長出三頭六臂, HDR技術開始尋求新的解決方案。 於是晶片端HDR技術騰空出世,推出了DOL(Digital overlap)-HDR與Staggered-HDR技術,其原理大體相似。



Staggered-HDR技術為例,在一次完整曝光的過程中,sensor分別在短、中等和長曝光時讀出一次數據,數據進行晶元外處理以得到HDR圖像。由於三組數據來源於同一曝光過程,時間偏移很小,該技術能很好的避免鬼影現象的產生。

即時性問題(iHDR)

上述提到的HDR技術,都需要拍下照片后再演算法處理。 無法在預覽模式實時顯示HDR,需要拍照后才能看到效果,景物-螢幕-照片三者沒有貫通,無法做到“所見即所得”,用戶體驗不好。針對該問題,晶元廠再改進HDR技術,稱作BME(Binned multiplexed exposure),也叫iHDR。



右邊圖案所示,在感測器上間隔兩行分別使用長短曝光設置,最終合成一幀行數減半的圖像。該技術的幀緩存很短,圖像融合較快,可以實現即時預覽HDR。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, binned(二合一)的讀出方式讓圖像解析度減少了一半,該技術主要適用於對解析度要求不高的預覽或錄像HDR。

解析度損失問題(zzHDR)

千辛萬苦研究提升的解析度怎麼能說降就降呢? 不甘心啊~芯片廠商又研發了新的方案,稱作SME(Spatially multiplexed exposure) ,或叫做Zig-zag (Z字形)HDR。



圖如其名,長短曝光分別呈現“Z”字型,每一行圖元既有長曝光也有短曝光。 據稱只要演算法足夠優秀,該方案就能夠輸出接近全圖元的HDR照片,並且可以用作即時預覽。

3-Exposure HDR

感測器端3-Exposure HDR是基於近年流行的4Cell晶元。

在4合1模式下,2x2像素區域內分別設置長(L)、中等(M)、短(S)三級曝光,將 4個像素合併為一個輸出,稱之為3-Exposure HDR。 該方法可用作於圖像預覽。

採用三曝光實現即時HDR預覽,拍照時採用傳統幀序列HDR方法,抓取三張不同曝光的圖像進行平臺端演算法處理。 預覽和拍照都可以HDR,真正做到了所見即所得。

★博文內容均由個人提供,與平台無關,如有違法或侵權,請與網站管理員聯繫。

★文明上網,請理性發言。內容一周內被舉報5次,發文人進小黑屋喔~

參考來源

評論